宁都梅江之春论坛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查看: 6229|回复: 7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话说宁都(三)大街小巷

  [复制链接]

7

主题

31

帖子

109

积分

版主

Rank: 7Rank: 7Rank: 7

积分
109
跳转到指定楼层
楼主
发表于 2018-6-30 21:59:21 |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|倒序浏览 |阅读模式

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社区。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立即注册

x
https://www.meipian.cn/1f4gy9jo?share_from=self&v=4.4.3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124

主题

847

帖子

5473

积分

版主

Rank: 7Rank: 7Rank: 7

积分
5473
沙发
发表于 2018-7-1 11:27:44 | 只看该作者




话说宁都(三)大街小巷
2018-06-27阅读 241

龚远生





宁都城景(供图:连安)


        明清宁都城建有三纵六横九条主要街道,城厢边建有七条街,这些街道与州城的67个巷道相通相连,贯通全城。
        三条纵街:第一条高街,即今中山南路。第二条镇安街,即今建国街。第三条背街,即今东门外及上背街。
        六条横街:第一条衙前街,即今美食街。第二条步蟾街,即今胜利中路。第三条贤才街,即今大井巷。第四条思庄楼背街,即今老衙背。第五条米市街,即今博生东路。第六条大街,即今解放东路。

        折街,指的是与巷道或主街相连的弯曲街道,主要有:一是迎恩街,即今南门外。二是溥济街,即今环城南路。三是龙兴街,西门外连接登丰门与秋成门。四是古寨街,秋成门外往西北至蓟背岭。五是文明街,即今宁都一小大门外至胜利西路西段连仄街。六是仄街,即今环城南路与胜利西路交叉口至胜利西路西段水井,原登丰门外至汉帝庙。七是桥背街,即拱辰桥桥北。



宁都城三纵六横街道示意图


高街(今中山街)


镇安街(今建国街)


上背街


横街衙前街(今美食街)


步蟾街(今胜利中路)


贤才街(大井巷)


衙背街(今老衙背)


米市街(今博生东路)


大街(今解放东路)


 历史悠久衙前街        衙前街,位于今天的美食街,以座落于衙署前而命名。宁都(虔化)县衙始设于隋开皇十八年(598年),从唐大和六年(832年)筑子城(内城)起,就修建了衙前街,其名一直沿用到清朝末。建成初期,它穿过高街(今中山路中段)与老学坪相连。        老学坪,东西向,北宋时期,宁都县最早的学校建于街(巷)东隅,因此留下“老学”之称谓,老学坪,意即老学校前的坪场。民国时曾改名老学背,今称“老学坪”。老学坪整个街巷,两旁建有众多姓氏祠堂,如曾姓、温姓、宁姓、丁姓、苏姓、汪姓、雷姓、郑姓等。



  其中最著名的是郑氏祖祠,位于老学坪西口(今宁都地方税务局),曾为县竹器合作社所在地,属州城中最高大的祠堂建筑之一。北宋皇祐五年(1053年),郑氏家族出了赣南第一位状元—郑獬。



老学坪


  衙前街从建成起到共和国建立初,一直是州城的政治与商业中心。南宋至清,该街新建、重修了许多建筑,如明代圣旨探花尚书枋、大廷尉枋、父子九卿枋、东广循良第一枋等。宁都曾氏在街东并列建有“宗圣祠”、“东鲁曾氏家庙”、“曾梅逸翁祠”三座祠堂,彭氏在街北侧西端建有“淮陽彭氏家庙”,黄氏在该街花园巷西侧建有“黄雲葵翁祠”,卢氏在街北侧建有“卢太常祠(即卢逵祠)”,王氏在街东口建有“王氏家庙”,丁氏在街西口北侧建有“丁氏家庙”,苏氏在该街建有“苏谷臣翁祠”,段氏在该街建有“段氏家庙”,宋氏在街北侧西端建有“宋氏家庙”,孔氏在街西口北侧建有“孔氏家庙”,欧阳氏在街东建有“欧阳氏家庙”,严氏在该街花园巷西侧建有“严氏家庙”。

  衙前街北的衙门,从1500多年前起,其址始肇基于肖田桴源赖氏。自建衙门后,进出过几十代县令州官县长。州署门朝南,悬额“阳都古治”,地广数亩,内有仪门、简孚堂、思庄楼、州判廨、吏目廨、常平仓等建筑。衙后院广植樟、榆,皆成参天之势。又有荷池一盈,取周敦颐《爱莲说》之意,名爱莲池。各朝各代,州牧县宰,或简政宽刑,轻徭薄赋;或重典酷烈,横征暴敛,历来政令皆出于此。




  衙前街西段,(约今大富豪酒家),建有一座丁氏家庙,庙前立有东广循良第一枋,是为丁氏家族明代进士丁积所立。        丁积(?—1482年),字彦诚。明成化十四年进士,授广东新会知县。先世原居山东济阳郡,迁入宁都始祖丁巨济,字雕,唐以武略中选,任招信将军都指挥,守虔州。唐咸亨年间,虔化(今宁都)密石寨土寇作乱,丁巨济奉命剿寇,后卜居清泰乡光化里皂角树下,即今宁都员布(员富),遂为宁都丁氏肇基始祖。丁积是丁巨济第二十代裔孙,明成化十四年(1478年)进士,授广东新会知县。《明史.循吏》赞其“为政以风化为本,而主于爱民,…申洪武礼制,参以朱子家礼,择耆老诲导百姓。良家子堕业,聚庑下,使日诵小学书,亲为解说,风俗大变。”明代广东新会,境内多山,民风刁悍,好斗械,其邑难治。丁积知新会,以礼制改民风为根本,将文公四礼仪汇成书,每乡推选三老主持其事,教民诵读,丁积并常亲自为民讲解《春秋》,使游手好闲之人改邪从业,刁悍之民知礼仪而安居。新会之地原俗信巫鬼,丁积下令痛毁淫祠,将淫祠庙产拨归一些烈妇、烈士的无主墓地,并命邑人为其祭奠;当地显贵梁长倚仗其兄梁芳是宫中受宠太监权势,横行乡里,欺压百姓,丁积到任,大义凜然,即没收梁长非法所立的债券并当众销毁,并将其拘捕入狱,使“豪猾屏息”;明代的“均平钱”,即由民出钱给官府以代劳役,这种做法在封建社会,本是一种较为进步的赋税制,尤其是农民可以钱代役,使他们有时间去从事农业生产,而不使田地荒芜。但后来由于一些贪官污吏从中作梗,强令各甲甲首出钱供其用,又美其名为“当月钱”,这种赋外的月供钱,仅单丁小户每年都不少于六七千,使民负担过倍,苦不堪言,贫困者甚至卖儿卖女。丁积在任期间,严令禁止收取“当月钱”,而将“均平钱”论丁均派,邑民减小了当年的负担,甲首也可不必月月来交“当月钱”。著名理学家、广东新会人陈献章赋诗曰:“长官愿是丁明府,甲首终年不到衙”,就是记叙并赞扬丁积所做的这件事。成化十八年(1482年),新会春旱,夏季将临,稻种尚未栽种,丁积心急如焚,只得筑坛圭峰顶,祷于天。丁积跪拜坛下八昼夜,顶着烈日,连香炉火焚衣都不为所动,为此而患疾病,终因此病而客死他乡。丁积死后,士民挽诗曰:“有庙旌遗爱,无钱返故乡”,又曰:“当日疲癃均乳哺,于今献亩尽羡墙。”丁积的两个幼子也在其父任期内殇亡,葬于新会黄云山,邑民感于丁积恩政,为其墓置祀田,使墓得以不废。邑人黄孚作诗曰:“黄云山下匝黄云,云里鹧鸪啼小坟,莫道哥哥归不得,令公俎豆有余薰。”宁都亦将丁积恭祀本地乡贤祠。



  衙前街东并列建的“宗圣祠”、“东鲁曾氏家庙”、“曾梅逸翁祠”三座祠堂,是宁都曾氏在州城所建的19座家庙祠堂中的三座。


  南宋绍定二年(1229年),原在城东老学坪处的老县学搬迁到西出秋成门的覆船冈麓,建成“文庙”。衙前街与文庙相通连接,又成为州城的一条文化中轴线。


  过衙前街出秋成门即见州城最为神圣的“文庙”。        覆船冈麓文庙(今宁都一小南侧),始建于南宋绍定二年(1229年),自明万历迁定后,于明万历三十二年(1604年)按官方建筑法则改建,明崇祯、清康熙年间扩建,至清道光二年(1822年)全部完工。庙内主建筑大成殿,供奉孔圣人及弟子。以大成殿为主轴线,殿前有露台,台下为丹墀,次东西两庑,庑前是仪门,门两旁建名宦、乡贤二祠。仪门则天宏殿,祠前为泮池,为棂星门。庑东折为省牲所,为明伦堂,堂之后为啟圣公祠,祠之前为副学官署。堂之前为门,又其前为总门,甃以巨石,屹如崇墉。庑之上为钟鼓楼二。右为尊经阁,阁之前为正学官署。
        为辅翼文庙形胜,在东北方向建有魁星阁。在西南处建有起凤阁。

        据一些亲见“文庙”的老人描述,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,宁都县人民法院驻于“文庙”内,1966年至1976年十年的“文化大革命”后,南北两庑拆建为法院办公大楼。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,最后拆除“大成殿”和“露台”,现在的老年宫即建在原“文庙”的大门处。





文庙绘图


  清道光时期始,原处西关的登丰、秋成二城门,统称西门,为便于称谓,以方位区别,处在北边的称“上西门”,处在南边的称“下西门”。民国时期,则将两条与两门相通的街道分别改称:“衙前街”改为“上西路”,“步蟾街”改为“下西路”。




  民国时的上西路,宽2.5米,长不到300米,但这里却是一条人气旺盛、充满商机的街道,特别是抗战时期,国民党江西省政府的机关、学校,上海、江浙商户和逃难民众都撤到宁都,这里成为州城的“旺角街”,一时商贾云集,街的南面有餐馆、饭庄、混沌店、糍果店、水果店、杂货店、竹器店、爆竹店、裁缝铺,还有三家看命、算风水的铺子;北面有稻香村酒店、德记号中药店、书坊,后来在街东接近中山街的地方向北纵深拓展一块空地,开辟了一块“新市场”,新市场按“7”字形两旁建起布店、日用品店、瓷器店、五金店等商铺等。整条街餐饮业占了三分之二,即有门面讲究店号名气大的餐馆,也有临街面摆布的小摊小贩。正因此街店铺之多,以至于该街中段往南通下西路的一条小巷都叫“铺下巷”(后习称“布下巷”)。在这条不足百米的巷道中,同样开了杂货店、清汤店、酒(水酒)店、糍果店、水果店、剃脑店、算命店等等,虽不及上西路热闹,但也未断过生意。


  本世纪初,在州城两横解放路、胜利路和一纵中山路改造后,上西路的祠堂店铺也消失了,代之而起的是建在路西头的红柱琉璃顶牌坊,上书“美食街”,街面宽了,街中心建有小广场,街两旁建起高五、六层的新房,酒家、饭店、粥城、面点铺、咖啡馆罗列街道两旁。但更显眼的是大酒店,如“五州大酒店”、“茗园大酒店”、“老邱大酒店”、“大富豪酒店”等等。唯独建于1958年的“宁都饭店”在牌坊左侧开了个不显眼的门面,但它却是宁都历史上真正的大饭店,用于出席县委政府召开各种大会代表们食宿的饭店,县饮食服务公司机构也驻于此。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末,年年获先进单位称号,受到广大群众好评。        衙前街千年的演变,成为今天的美食街,它承载了宁都州城深厚的历史文化,同样承载了宁都州人独特的饮食文化,实为州城的历史名街,拴住州人的乡情。



  文化积淀步蟾街


        步蟾街,位于今天的胜利西路,即从今小十字街到胜利西路与环西南路相交处,始建于南宋嘉熙二年(1238年),宽2米余,全长约250米。步蟾,喻科举及第,步蟾折桂,攀折月宫桂花,意高中头名。从北宋至清代,一直沿用该街名。从南宋到清,该街陆续增建了圣旨状元枋、圣旨柱史枋、圣旨都宪枋、曾文定公祠、曾司马祠、陈氏家庙、杨氏宗祠、卢氏家庙、罗迪吉翁祠、揭奇义翁祠、揭氏家庙、萧素直翁祠、张氏家庙、甘氏家庙等姓氏家庙宗祠。




  圣旨状元枋,为宁都的两名状元郑獬、谢元龙立。        郑獬,字毅夫。先世郑玉符在唐大中九年(855年)迁虔化(即宁都)西关。祖父郑建中往湖北安陆经商,遂寄籍安陆。獬少年负俊才,皇祐五年(1053年),获状元及第。历任陈州(今河南淮阳)通判,荆南(今湖北江陵)知府,入直集贤院,为度支判官,修撰皇帝的起居注,起草诏诰,拜翰林学士(从二品)。
        熙宁二年(1069年),神宗以王安石为宰相,即推行新法,獬对新法多有指责,被贬为代理开封知府,再贬为杭州知府,最后又被贬为青州知府。就以病为由,要求退养。遂被提举鸿庆宫。不久,忧郁以终,年仅五十一岁。
        獬为官清廉,死时,家贫子幼,无钱安葬,柩停寺庙十余年。滕甫任安州(今湖北安陆)知府时,才为他安葬。后其子嗣将其归葬城西蓟背岭美女献花形。所著《郧溪集》(收入《四库全书》)、《觥记注》(上海图书馆藏有古本)、《幻云居诗稿》并行于世。《宋史》称其“词章豪伟峭整,流辈莫敢望”。名入《宋史》、《中国文学家大辞典》、《中国人名大辞典》、《江西通志稿》、《世界客属十二次恳亲大会名人展》等。



  谢元龙(1204—1287年)名唐,字元龙,号南塘,别号晋卿,宁都黄陂人。景定三年(1262年),59岁的谢元龙中壬戌特科状元。被任命为史馆修职郎(相当于翰林院修撰)。不久,调任隆兴(今南昌)府教授(正七品)。最后升任湖北运干兼翰林学士权留守司事。逝于元至正二十四年(1287年),亨寿84岁。葬长胜村塅中围上,俗称“鼓山上”。名入《世界客属十二届恳亲大会名人展》等。

  圣旨柱史枋,为南唐礼部尚书衷愉、明景泰朝南京佐副都御史陈勉立。


  衷愉(?—990年),字叔和,县城人。本姓哀,为汉哀帝刘颀后裔。其父哀景元曾任洪州(今南昌)刺史,遂由中原徙洪州定居。后为避黄巢乱,愉领寡母逃至虔化(今宁都),建宅定居于翠微峰北之君子峰,闭门苦读。学成,满腹经纶,且精书法,尤工真、草。南唐中兴元年(958年),中主李璟即位,迁都洪州,并改洪州为南昌。时虔化隶属南唐,愉赴南昌省亲,得其父生前好友荐于中主殿前为官。因愉聪明过人,品德高尚,又有真才实学,几年后升为礼部侍郎,并赐姓衷。不久,又升礼部尚书。后主李煜即位后,愉仍任原职。北宋开宝八年(975年)唐亡于宋,宋太祖欲保职留用愉。愉坚辞,弃官归虔化,奉母隐居东阳山岩,终生不出。据清道光《宁都直隶州志.瑩墓志》载,衷愉墓葬于石城县耸江。        陈勉(1381—1453年),字希进,东山坝双源人。祖居河南淮阳,为唐开元十九年(731年)入赣陈旺的裔孙。是明代初期精通法律、不畏权贵的政治家,抗倭英雄。官至南京佐副都御史,二品官阶。景泰三年(1452年),陈勉在南京佐副都御史的任上,告老辞官,返归宁都,由朝廷岁供廪米和人役。后寿终于双源。代宗朱祁钰赐以葬祭。        陈勉的生平事略,在《明史》、《中国人名大辞典》、《江西通志》等均有记载。
        陈勉殁后葬于何处,据清道光《宁都直隶州志.塋墓志》载,“在归仁里毛富坪。景泰间,敕葬。”但至今未发现。在1982年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时,宁都县博物馆在今东山坝城源村发现当地传说是陈勉母亲的墓中(墓已于早年被毁),出土的两通墓碑:一通为红砂石质,上横书“故封都察院佐副都御史陈公尚之墓;一通为青石质,上书“故封嘉仪大夫都察院佐副都御史陈公墓志铭”。从这两通墓碑来分析,该墓应是陈勉之墓。但关于陈勉墓,据传建国初期在县城南门外亦曾发现两通陈勉墓碑,那陈勉葬于何处,还有待于今后的考古调查。




  步蟾街中段建有“三皇宫”,由南城(建昌府)药业同仁集资兴建,并作南城旅宁同乡会馆。“三皇宫”为砖木结构,风火山墙双坡顶,正面三开门,中门门额上直书“三皇宫”三字,门楣横披“盱江会馆”,左门门楣横披“天地同流”,右门门楣横披“阴阳合德”。进入中门,隔一通道为戏台后部,戏台前天棚上有藻井装饰,天棚左右有楼台,可供宴饮、观戏。通过天棚,登上阶墀,便是庙堂。庙堂神龛分上、下两列安置神像,上列正中为伏羲,左为燧人,右为神农,三神均无衣履冠戴,以树叶蔽体。下列则为衣冠楚楚的轩辕黄帝。州人称“三皇宫”诸神说药王菩萨,以农历四月二十五为他们的生日,庙里要为之举行庙会,演7天的祁剧。



熙熙攘攘米市街

米市街(今博生东路)


        米市街,即今博生东路,建于清道光朝后,是州城修建最晚的一条街。清同治光绪年间,州城商贸活跃。宁都盛产大米,谚语曰“即使三年两不收,还有大米下赣州”,指的就是宁都大米之充裕。宁都素有赣南粮仓之称,广大乡村普遍种植水稻,产量虽不高,但自给自足有余,加之州所辖的石城、瑞金的粮食同时在州城集散,于是乎,以梅江水运,将粮食运赣州再转销广东,一时成为宁都州大宗的外销产品。
        据清晚期的资料显示,州城从事粮食交易的有行商马瑶邦、刘和春、温世坤等商行,与赣州万和、吉记、大兴、广荣昌等粮店挂钩,用船直运赣州,从事大宗的粮食销售买卖。又有苏老五、杨新寿、刘德高、魏万亿等或直接向城区地主富户购买、或派人到街上采购加工成大米后批发或零售。更多的是“米箩商”,逢集便到州城附近的湛田、会同等地墟场收购白米,运到城里,将米放在米箩或簸箕里摆摊设点销售。
        因此,为便利大米的交易,官府特在距码头不远的地方建造了“米市街”。上世纪90年代该街改建为“博生东路”。






街巷交复镇安街

        镇安街,即今建国街北段,南起今博生东路与建国街相交口,北至拱辰桥南。宋时宁都城在今博生东路与建国街相交口一带建有镇安门,所以这一带又称“镇安门外”。镇安街始建于明初,至明晚的崇祯年间,城廓外扩,镇安街置于城内,这条街道的建设得到更加地重视,到了清代道光年间,由于居住此处人口聚增,为便于管理,特将该街细分为镇安上街和镇安下街。
        镇安上街,南起孚惠庙(宁都二小原大门处),北至拱辰桥,因座落于镇安街北段,故称“镇安上街”,清末称“漳州街”。
        孚惠庙(俗称行仙祠),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,省立宁都中学毕业生邱小雨利用庙宇办梅江小学,后即为宁都第二小学校舍,惟有庙前的戏台还依稀可见到过去的一些旧迹。到上世纪八十年代,这仅存的旧迹也不可寻了。
        镇安上街建有魏、彭、曾、龚四座姓氏家庙祠堂,后都陆续改建为民居、校舍、店铺和办厂。
        镇安上街东西有不少巷道,上街北东侧的廖屋巷,是明末从黄陂迁居此处的廖姓人。西侧的观背巷,因明嘉靖年间宁都彭氏在家祠后建有的集仙观,该巷座落于观后,故名观背巷。街南东侧的朱家巷,则因原住民朱姓多而得名。
        民国时期,特别是抗日战争期间,这条街上居住了许多手工业者,有陈姓、罗姓泥水匠,赖姓锅店,陈姓、赖姓豆腐店,段姓竹枕店,黄姓药店、钟姓贩鸡店。商店有惠丰、利昌和、利兴和。
        镇安下街,北接上街,南至米市街,清末时称“白石街”。街西有演武亭巷,是清乾隆年间宁都直隶州设置时参府衙门所在,至今参府衙门前仪门右的水井仍保存于此。演武亭往南是复兴路,原也是一条巷道,东头原建有李屋祠堂,巷道南原有段姓屋宅。这条巷道在抗战时期因建国街扩建,在此空出场地兴建起住房、店铺,一时成为闹市区,至今仍为复兴路农贸市场。复兴路长110米、宽约6米,犹如一根扁担从中间挑起建国街和中山路的北端。东段改成了菜市场。右边是专卖蔬菜的菜摊,左边是专卖猪肉的肉摊,也有不少零星菜贩子,都是来自长庚门或背村、下廖、文坊、塘角村的农民。中段靠南面建有一个茅棚。住着一户管姓人家,是抗日时期逃难来的南昌人,女主人唤着管老太太,靠测占为业。有时也灵验,因此名声大振,来此测占的人络绎不绝。由此外人便传她赚了好多好多钱,这为她埋下了祸根。一天晚上,她被人杀于家中。”后公安局侦破此案,仍谋财害命也。“管老太太死后,她的儿子利用自己的的一技之长,制作勾筒,一边拉一边唱,走街串巷,以此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。再往南,是一温姓家,主人以制裂面膏为生。温家旁边的一口水井,给周围的居民带来诸多方便。这口井即是州城30口水井之一的“参府衙后箭道井”。管家对面是一位钟姓篾匠师傅。他的店面也是作坊,他坐店做篾,一般不出外下乡,由于手艺好,生意红火。篾匠师傅的后面是一片开阔地,后来建起了车站,这就是钱钟书《围城》笔下所描述的宁都车站,建国后改建为宁都汽车修理厂。
        西段有一家棺材铺,师傅姓丁。连着棺材铺是一家王姓烧饼店,与中山街交汇处,有一家号“聚隆”的商店,老板姓苏。“聚隆”商店在中山街北口西端,往南便是兴国一位姓王的师傅开的照相馆。
        镇安下街清末民初称为“白石街”,街中多从事香烛生意人。街东有真君巷,公务段等巷子。

        新开街即今建国街南段,是南宋宁都城扩建时,由原大街至镇安门新开的一条街,清末民初称“削筋街”,从解放东路北口起到博生东路口止。
        新开街东侧的上、下莲塘巷、新生巷,唐时筑宁都城,这片皆为护城壕沟,随岁月逐渐成了一片壕塘,勤劳的先人在此遍植大片的莲荷。南宋扩建城市时,因人口剧增,人们又填塘蹴屋其上,并以“莲塘”命名该巷道。现在上莲塘巷已全部建了新的楼厦,下莲塘巷则基本保持了原貌,古巷深深,巷中还保存一座“伍氏老宅”,屋墙有清晰的“伍宅建造”铭文砖。
        新开街西侧的叶屋巷,是这条南北向纵街上最长的一条巷道。叶屋巷东起新开街西,弯延曲折到原按察使司衙,即今中山北路口,全长400余米,巷内原居住了陈、黄、赖、曹、傅、周六姓人家,清初所建的“仁寿宫”也座落于此巷中,清末,临江商邦在此成立“临江会馆”。
从清代到民国,这里手艺人和店铺较密集,即有本地人从事的阉鸡行业,还有彭家玉中医铺、彭姓的集成庄南杂店、曾姓的裕纶布庄、陈姓纸张店、黄姓文宝斋文具店、曾显汤医铺等等。特别是抗战时期,许多外地人都落脚于此街,有于都谢姓、钟姓铁匠开的铁匠铺,有建昌(南城)梅姓、万姓开的中药店,还有经营汽灯的店铺和几家修理电筒、钢笔的修理店。




叶屋巷


叶屋巷


叶屋巷仁寿宫,临江商会会馆。


仁寿宫石匾


老城区民居




下莲塘巷


下莲塘巷


父子九卿董屋巷

老城区董屋巷位置示意图




董屋巷民居


今董屋巷位置


  衙前街中段北侧董家巷,是董氏祖宅,巷道南口,由南往北竖立了圣旨探花尚书枋(为董越立)、大廷尉枋(为董天锡立),父子九卿枋(为董越、董天锡立)三座牌枋。        圣旨探花尚书枋,是为明成化五年高中探花及第的董越立。
        董越(1430—1502年),字尚矩,田头王坊人。祖籍河南光州,是北宋宣和七年(1125年)迁宁始祖董日辉的裔孙。明朝中叶政治家、文学家、外交家。
        明成化五年(1469年),董越高中探花及第,初授翰林院编修。弘治元年(1488年)以颁诏正使出使朝鲜,累官南京工部尚书。逝世后皇帝赐葬,葬宁都河东,祭赠太子少保,谥文僖。著有《使东日录》、《朝鲜赋》等传于世。其生平事略《中国人名大辞典》和《中国文学家大辞典》均有载。







  董越殁后,据清道光《宁都直隶州志.塋墓志》载,与其妻温氏葬“河东旧梅江寺,”(又称宁都县城东门永渡桥东岸,即今县罐头厂大门附近。)“道光二年,知州刘丙修。”主墓已于1974年被盗,后追回墓中陪葬的铜镜1件,银钗2件及在墓地上采集温氏墓志铭一方,墓苑神道石马1件、石虎2件、石龟1件。据亲见该墓者叙述,原墓苑占地约千余平方米,地面上有石坊、碑亭等附属建筑,惜已毁圯。


  圣旨大廷尉枋,是为董越之子董天锡立。        董天锡,字寿甫。弘治九年(1496年)进士。历任刑部主事、青州太守、四川参政、南京大理寺卿。曾主修《赣州府志》。有《璜溪文集》传世。



文乡诗国构诗巷

  “构诗巷”得名于两宋时期宁都曾氏的曾兴宗及其孙曾原一、曾原郕,祖孙三代居住于“构诗巷”。         曾兴宗,字光祖。清道光《宁都直隶州志.人物志.州理学》有载,是宁都“诗国”代表人物曾原一的祖父。南宋乾通七年(1171年)中举,庆元元年(1195年)进士。官广东肇庆推官,师事大儒朱熹,成为名重一方的理学家。诗文温厚典雅,有《唯庵文集》传世。名入《中国人名大辞典》。
        曾原一,字子实,州城人。南宋绍定三年(1230年),曾原一游钟陵,又二年,中举人。曾原一与南宋大诗人戴复古(1167—1247年前后在世)齐名,两人共同创立了江湖吟社,描写农村风光及农家日常生活,诗作清新明快,有陆游田园诗遗风。一时曾原一诗名大噪,“海内宗之”,成为江湖派的重要诗人。有《时中诗集》、《苍山诗集》《选诗衍义》传世。
        曾原一的堂弟曾原郕,师事著名文学家杨万里。工诗,与堂兄曾原一从小居住在城小东门(迎旭门)小巷中,以构诗为乐,南宋末随兄避乱钟陵,与其兄及戴复古诸贤结“江湖吟社”。曾原郕曾任东湖书院山长,遗作极少见,明旧志载其有《瑞鹤仙》词《金精山》一首。诗却已湮没无闻,就连他为家乡写的《金精山记》和《金精山赋》,也只是留下散文,作为韵文的赋已不传。1982年,宁都县博物馆在石上濛山超化院发现曾原郕撰的《重剏濛山超化院记》,弥足珍贵。
        戴复古对曾原一兄弟很是敬重,以至于称宁都为“诗国”,称曾原一兄弟为“诗国老兄弟”。一般论者以为江湖派诗人多以文字游会,诗不值得深论,而事实上他们大多负奇气,慷慨不羁,常以诗讥刺腐败的当权者,还是关心时事的。他们的诗也力戒江西诗派流弊,学习晚唐,有相当的艺术成就。而曾原一曾毁家筑宁都城,宋亡隐居不出,气节操守令人敬仰。清代厉鹗的《宋诗纪事》收录他的一首诗:
        万骑西行驻马嵬,凌波曾此堕尘埃。
        谁知一掬香罗小,踏转开元宇宙来。
        诗写得稳健平实,转合有度。有人可能会指责其把社会动乱归于妇人,见识未免不高。而事实上历代大诗人不把杨贵妃和安史之乱联系起来的很少,更何况曾原一作此诗时仅仅七岁,显然是在私塾或县学里完成的命题诗,能在这样无聊的题目下轻巧地避开香艳猥亵,表现出对治乱的思索,曾原一实在当得上神童之名。纵观中国诗史,不知还有哪位诗人七岁能有这样的作品。他的诗今世不传,确实太离奇太可惜。



  最值得一说的是建在州城小东门迎旭门外的“魏氏家庙”        宁都文学诗词最灿烂的时代,莫过于明末清初。这一时期,有魏祥、魏禧、魏礼(魏祥、魏禧、魏礼世称“三魏”)和魏礼的儿子世傚、世俨与魏祥的儿子世杰(世称“小三魏”),有“三魏”和宁都人李腾蛟、邱维屏、彭任、曾灿以及南昌人彭士望、林时益组成的颇负盛名的文学和教育集团“易堂九子”。以魏禧为领袖的“易堂九子”,因明朝灭亡,退隐山林,砥砺气节,切磋学问,教育士子,堪称国家、民族的精英。九子创立的易堂学馆,居江西清初宁都易堂、星子髻山、南丰程山三个学术团体之首,培养的学生遍及大江南北。九子留下的著作,总计有37种共上千卷之多。从1646年九子登山到1695年魏礼辞世,“宁都易堂”屹立在中国文学史、教育史上达50年之久,其教育与文学成就彪炳史册。        清康熙戊年(公元1678年)圣祖为修撰《明史》,在全国召举“博学鸿儒”五十名,魏禧名列其中,但他始终不愿和清王朝合作,便以患病为由拒绝了。后两年,魏禧应友人之约,乘舟从无锡赴维扬,在途中不幸患脑溢血身亡,享年五十七岁。“海内士识与不识莫不惋惜焉。        魏禧客死他乡,后由其子孙将其归葬宁都,葬于宁都梅江河畔的水东村甑箄岭(今工业园区内)。1982年文物普查时,依稀可辨墓呈东南向,墓面用长条麻石砌成,高约1.8米,结构与清代一般民墓同。墓东侧百米处曾立界石一方。该墓毁于1970年,时仅存界石一角,长0.95、宽0.49、厚0.3米,上依稀可辨“魏”“叔”“康熙”字样。
        魏禧一生著作甚多,流传至今的尚有《魏禧叔子文集》22卷,《日录》3卷,《诗》8卷,(均收入《宁都三魏全集》。全国各大图书馆均有收藏)及《左传经世钞》十卷。他的生平在《中国人名大辞典》、《中国文学家大辞典》、《清史稿.文苑传一》、《国朝诗人征略》、《清初三大家文选》中均有记载。





构诗巷


  一条街,铭记一段历史。一街名,诉说一段故事。青砖黛瓦,古朴幽深的祠堂,光洁厚实的青石板路,如今己湮没在高楼林立之中。而留存在胜利西路的那口水井,仿佛还在向路人诉说步蟾街的往昔,勾勒起州人的些许乡愁记忆,在默默地讲述着千年州府不朽的故事。





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124

主题

847

帖子

5473

积分

版主

Rank: 7Rank: 7Rank: 7

积分
5473
板凳
发表于 2018-7-1 11:39:01 | 只看该作者
了解宁都深厚历史,感谢龚老师分享。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7

主题

28

帖子

201

积分

中级会员

Rank: 3Rank: 3

积分
201
QQ
地板
发表于 2018-7-1 15:37:24 | 只看该作者
厉害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7

主题

361

帖子

3236

积分

论坛元老

Rank: 8Rank: 8

积分
3236
5#
发表于 2018-7-1 21:07:21 | 只看该作者
看了半天还没看完,感谢龚老师。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748

主题

2714

帖子

1万

积分

网站编辑

Rank: 8Rank: 8

积分
12339
6#
发表于 2018-7-1 23:45:55 | 只看该作者
非常棒的资料,学习了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0

主题

148

帖子

2335

积分

金牌会员

Rank: 6Rank: 6

积分
2335
7#
发表于 2018-7-2 10:41:40 | 只看该作者
很详细!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54

主题

1714

帖子

5203

积分

资深会员

Rank: 7Rank: 7Rank: 7

积分
5203

卓越贡献

8#
发表于 2018-7-3 22:07:29 | 只看该作者
州城的历史,也只能从这些文字和图片中去了解回忆咯!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mjzcnd.com  

GMT+8, 2024-6-2 20:55 , Processed in 0.135880 second(s), 22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2

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